首页  >  课程列表  >  课程详情
  • 培训日期:
  • 专业类型:出版系列
  • 学  时:35
  • 价  格: 105.00
  • 年  份:
  •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
  • 选课
  • 课程目录
  • 课程介绍
  • 教师介绍

    一部出版史,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。“出版”是人类文明传承和传播的路径和工具。出版的本质,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知识和信息的收集、挖掘、整理、编选、校勘、把关、传播、传承的过程和活动。按照出版载体的质地属性,我们把人类出版划分成开启文明的的硬质出版、以柔克刚的软质出版、有容乃大的虚拟出版三大阶段。人类最初的出版行为,从出版载体角度考察,一定是从身边最易获得的实用物体上开始做文章的。泥板、石块、岩壁、陶体、金石、甲骨等硬质出版载体,作为人类文明最初形态的出版介质,为人类文明曙光的升起和到来,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。人类文明是由硬质出版开启的,我们称之为“开启文明的硬质出版阶段”。软质出版阶段,世界主要的文字符号系统全面走向成熟。出版载体从坚硬走向柔软,由于轻量化、可承印、能折叠、便携带、易传播等优点,软质出版载体一经产生就表现出强大生命力。软质出版,以柔克刚。人类的出版历史从“开启文明的硬质出版”阶段,跨入“以柔克刚的软质出版”阶段。像绢帛、兽皮、植物纤维纸、塑料布等都属于“软质出版载体”。其中植物纤维纸出版载体的创世发明,推动人类在出版技术方面从刻、铸、划、抄,走向印,包括雕印、活印、彩印、套印。使得软质出版达到出版创新、文化创造和文明跃升的新境界和新高度。“告别铅与火,迎来声光电,奔向数与网”。人类出版经过“开启文明的硬质出版”时代和“以柔克刚的软质出版”时代,逐渐发展到“有容乃大的虚拟出版”时代。声光电磁的发明和发现,及其在出版方面的应用,是开启虚拟出版的条件和先声。虚拟出版经过声光电磁的“萌芽期”,到计算机革命的“发展期”,再到数字出版的“当下期”,剑指人工智能出版和大脑意识出版的“未来期”。随着大数据技术、云计算技术、元数据技术、VR技术、AR技术、MR技术等新技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,虚拟出版的未来美轮美奂,前景灿烂。 本课程也是按照三大阶段来划分成上篇、中篇和下篇的。上篇五章19讲,中篇五章19讲,下篇四章12讲,总共50讲。

    万安伦,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文学博士,出版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。中组部专家库专家。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。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北京日报》等特约撰稿人。曾任《中华英才》半月刊社副总编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执行主任等职。主要研究编辑出版、数字出版、媒介融合、传统文化、地域文学、文明礼仪、文学奖励等。出版学术著作《中外出版史》《数字出版研究》《中外出版原著选读》(中国卷,外国卷)《美德照亮人生﹒爱国》《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(1924-1926)》《中国文学奖励史》等10余部。发表论文近百篇。主持国家级、省部级等课题20余项。2014年获中宣部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。2017年专著《中外出版史》经中宣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获得向党的“十九大”献礼殊荣。